东方七日谈|运动手环能否守护体健?青少年体教需回归“健康第一”

开学了,与教育相关的事情总会引发关注和讨论,近期,上海多个区教育局发布采购运动手环的意向公告一事就是其一。能实时监测心率、记录运动数据、分析运动负荷的科技产品进入校园,被视为推动“智慧体育”的尝试之举,但也引发担忧。争论的背后,是一个新命题:智能化时代,什么样的体育教育,能增强青少年体质?

媒体报道上海多个区教育局发布采购运动手环的意向公告。网络截图
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。“小胖墩”“小眼镜”现象普遍,学生体能指标呈现下滑趋势。国家卫健委2022年发布的《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白皮书》显示,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.7%,其中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0.5%。《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》指出,我国6—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19%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我国学生肌肉量不足、骨密度下降等“隐形健康问题”日益突出。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宋逸教授团队近日在《柳叶刀·区域健康(西太平洋)》发表的研究论文指出,基于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5次横断面调查数据分析,我国大、中、小学生体重持续增长,但肌肉力量近10年显著下降。
这些问题背后,是运动不足与运动科学化程度不高的双重困境。学业压力挤占运动时间、电子设备过度使用、体育锻炼方式单一等多重因素叠加,造成了青少年整体体质下降。
今年6月,上海市教委对外公布《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明确提出“学生每天在校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基本要达到2小时”,标准远超国家规定的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。

新民晚报关注开学季
为此,上海多所学校引进了“AI智慧体系”。运动手环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,整套系统包括:智能运动监测设备、体育作业管理系统、学生健康电子档案、运动风险评估系统等。
支持者认为,智能设备通过数据量化,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精准,避免运动不足或运动过度。此外,系统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质特点推荐合适的运动项目,全方位守护学生的健康。比如,黄浦区日前启动了运动守护计划,通过运动手环全覆盖、校园AED配备及教师应急救护和全防护培训全覆盖、体质健康监测全覆盖、运动伤害险全覆盖等四个“100%全覆盖”,为学生提供运动保障。
然而,质疑者担忧,技术应用可能异化为运动数据竞赛,而不是享受运动乐趣。更有人指出,如果仅注重数据收集而缺乏专业分析与指导,智能设备反而会成为新的形式主义。
事实上,要真正解决青少年体质问题,需要综合施策,建立多维度的运动保障体系。首先,科学运动是基础。比如,针对肌肉流失问题,可以在体育课中增加力量训练内容,尽可能为学生量身定制科学的运动方案。其次,落实“双减政策”,增加户外运动,预防近视。有专家就建议,将近视率作为学校、教育管理部门的考核指标。最后,营养与睡眠管理同样重要。一些学校推迟早读时间、推出无作业日,保证学生充足睡眠。这些措施与体育锻炼形成合力,共同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。
科技向善、以人为本,智能设备应该成为促进学生运动的“催化剂”。科技赋能的体育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,在运动中磨砺其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,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。学校要给孩子们的不仅是运动时间,更是健康生活的一把钥匙。
上海“每天校内锻炼两小时”的规定和“智慧体育”的探索,其最终价值不在于用了多少高科技设备,而在于是否真正树立了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理念,如何更科学地上好体育课、增强学生体质。当我们的孩子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精准指导,又能感受运动本身带来的快乐;既能在数据中看到进步,又能在汗水中体验成长——这样的体育教育,才能真正为民族未来奠定健康基石。
少年强则国强。智能化时代,我们需要用科技智慧与人文关怀,培养出体魄强健、意志坚韧的新一代,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。这需要教育工作者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健康成长,让健康中国战略在校园里落地生根。